牡丹花,作为花鸟画中雅俗共赏的创作母题,以其特有的受众性,成为诸多画家作品的主题,经过千余年画家们的不断努力,形成了工笔和写意两个流派。其中写意牡丹因其更适应于画家的个性表达,从而为众多画家所青睐,逐渐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创作群体,名家高手层出不穷,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张葆桂就是众多写意牡丹画家中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
近日承蒙张葆桂教授赠予的由天津杨柳青出版的《张葆桂写意牡丹精品画集》,深有大饱眼福之感。这本画集,涵盖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写意牡丹画新作,在表现形式上和笔墨技巧上都能独辟蹊径,推陈出新。笔者不揣鄙陋,现就画集中的几幅佳作略陈一孔之见。
画集首页中的《春雨》重点突出了牡丹花在画面上的神似效果,以淋漓的笔墨表现了牡丹花沐浴在春雨中的姿态,通过神似化处理把牡丹花妩媚娇姿刻画得惟妙惟肖。同时在位置经营上也设计得非常自然脱俗,使整幅花卉形态体现出情感化。作者在技巧运用上极大发挥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在牡丹花的用笔上讲究有张有弛,特别是把花头处理得虚而见型,实而不板,使牡丹花的润气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叶脉的表现手法上尤为大气且个性鲜明,概括了传统三叉九点表现模式,使画面笔墨效果非常工整得体。作者在《春雨》这幅作品里显然有意把牡丹花淑女化来进行塑造,以此拓宽《春雨》这幅作品的想象思维空间,把人的视觉从画面引申到画外的镜像。这说明作者在牡丹花的认识上已上升到相当的理性高度,并充分运用自己独特的画法,将创作理念发挥到极致。另外《春意》这幅作品在枝干表现上也有所突破,在作品中枝干笔墨走势的运用上非常超然灵动,简洁的用笔使枝干柔美舒展,静中有动,有效传达了画面和谐的视觉效应。
在《春满堂》这幅作品里,画面所体现的色墨融合和墨与色对比性方面作者很有创意。与《春雨》相比,作者在《春满堂》这幅作品里特别注重画面的对比性。传统的中国画讲究以墨为主、以色为补,但《春满堂》这幅作品在墨与色的运用上作者将其分列开来,在花卉的表现上作者显然是以色为主,但在花瓶的处理上却用浓墨来表现,这就增加了画面的强烈冲撞性,恰恰是这种强烈对比,让作者把两种截然不同物质的特质展现得非常鲜明,也把画面的对比性推到极致。另外在色与墨的融合上处理得非常得体,让人感到色重不失雅,墨浓不失气。虽然《春满堂》这幅作品在画面形式上似乎有些传统,但我认为在传统中传递释放出富有新意的信息恰恰就是画面的亮点,也是作者的审美追求。这幅《春满堂》展示出了牡丹花的勃勃生机,展示了牡丹花的春意盎然。正是作者对画面统一性与对立性的合理运用,造成了牡丹花更具生命力的视觉效果。
如果说张葆桂以上两幅写意牡丹作品,是以比拟性和对比性来作为创作主线的话,那么《醉春》这幅作品给我们带来的就是另外一种视觉享受,那就是画面的意境。在《醉春》这幅作品中,作者将白牡丹花陶醉于春天气息中的状态处理得非常细腻,从立意选择上不难看出作者是在追求一个很高的画面境界。作者在《醉春》这幅作品的表现手法上颇显建树,在构图上,作者采用了截取性构图,以使画面主体聚中直观;而在作品总体色调上,依然以绿加墨为主并以此为衬托,用三朵白色牡丹作主体,使画面上的牡丹飘逸朦胧、高雅洁醇,并运用舒缓的笔墨使白牡丹看上去颇有醉意。这种意境的表达尤其体现在暖白色花头渲染少许藤黄的处理,使画面更具虚幻般的形式感,从而使作品中的意境效果更加致远。《醉春》这幅作品给我的另外一种感悟就是体现了作者对牡丹花的钟爱程度与熟知程度,作者通过笔墨把自己对牡丹花的情感挥洒到了极致,并充分享受这个表现过程,同时也体验写意牡丹创作所带来的快感。这也是成功画家所持有的创作思想与境界。
人们总是把牡丹比喻为艳可倾国,但张葆桂的写意牡丹创作风格却是目前国内写意牡丹中的奇葩。之所以这样定论,主要是作者对色彩的运用、笔墨的表现形式都在传统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地创新。而作者把早年从事工艺美术教学的工艺性元素融合到写意花鸟作品中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为写意花鸟画打开一条新思路。同时,我们也从张葆桂所创作的写意牡丹作品里看到,这条创新道路上作者长期探索与钻研的艰辛历程。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